February 23, 2012

What's the point...after we die and have no memory at all??

What I can say is: 珍惜每一天 to be a human 的機會!! Treasure every day to have an opportunity being a human!!

February 16, 2012

爭宿舍獎學金 中港矛盾延大學

【經濟日報專訊】大學校園或成中港矛盾另一戰場,有院校三分之二的入學獎學金被內地生包攬,內地本科生增加亦影響本地生入住宿舍成功率;甚至有大學生反映內地生性格自我,拒同組做功課。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直言,對大學校園也漸出現分化,感到忐忑不安,呼籲以理性包容、替代衝動指摘。

有大學教務長及心理學家認為,部分內地生受一孩政策影響、社交能力較弱,呼籲港生包容,視之為將來北上發展的磨練,並藉衝突學習人際關係。

沈網誌表不安 籲勿忘校規

沈祖堯昨日撰寫網誌,指近日中港爭拗加劇,大學校園內的本地生和內地生,也因住宿分配、獎學金,甚至找工作和研究生學額,逐漸出現分化,令他忐忑不安;擔心學生忘記新亞書院「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礎」的學規。

事實上,隨着愈來愈多內地生來港進修,部分文化差異確與港生存在不少矛盾。

文化差異 宿舍晾衫惹不滿

浸會大學教務長蘇國生指出:「有些內地生在宿舍房內晾衣服、或在廁所內不修邊幅,他們不覺得是問題,但會遭本地生批評。」校方因此讓舍監安排內地生擔任宿舍導師,舉辦活動,因應文化差異調整雙方期望及言行,紓緩衝突。

生活上相處需要適應,兩地生更因「爭福利」而易生衝突。據悉,有大學的入學獎學金,多達三分二均由內地生奪得;本地生亦不滿本來已經不足的宿位,因內地生增加需要而更難成功入住。

亦有大學界人士透露,有本地生反映,內地生性格自我不合群,港生不想與他們同組做功課:「你(內地生)一組我(本地生)一組,各有各!」該大學人士認為,內地一孩政策,令不少內地生較難融入群體。

來港多尖子 憑實力獲獎金

蘇國生不諱言,學生競逐校內資源,部分情況下內地生看似較有利,但均有原因,例如他們申請宿位時獲較高分,因在港沒居所,入學時所獲的獎學金較高,因其學費較貴,且不合資格申請本港的學生資助貸款:「能躋身本港大學的內地生,本身質素已很高,是憑實力獲取獎學金!」

他直言,全球化下,港生難免要跟內地和海外生競爭:「學生將來都要跟不同國家的人共事,所以要準備好自己,別覺得別人來跟我爭東西,就是對方錯,否 則自己就沒進步。」他認為,兩地生矛盾並非壞事:「學生可學習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容不同的文化、學習別人的長處,預先預備日後到內地工作。」

藍天心理諮詢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亦指,港生畢業後多要北上發展,應視與內地生相處為磨練:「將來會遇到更多內地人……應包容,視為磨練!」

February 6, 2012

分享我對【My Name is Khan 阿漢正傳】的啟發和感受 (有字幕)

1. 亞氏保加症
2. 世上只有好人壞人之分,與宗教、種族、身份地位全無關係。
3. 壞人都有正面意圖, 不必標籤人為壞人 (當我看到別人的缺點, 要心懷感恩地面對, 透過自我反省及學習, 才能成長)
4. 每個人, 都有潛質做好人, 只要抱有善念, 愛, 和平, 助人之心
5. 為愛而改變、堅守承諾
6. 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7. 如能放下憤怒, 就能減低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
8. 別要求別人怎樣對你, 應要求自己如何待人待己
9. 教育, 應培養心地善良、發揮所長的人; 不應渲染暴力、標籤、歧視、分化社會
10. 姓名只是稱號, 最重要是認清身份, 自己的言行, 最能代表你是誰
11. 命好不如運好, 運好不如心好
12. 做好事, 說好話, 存好心, 就會吸引好事發生, All is well
13. 請尊重生命 "當無辜的人被殺死, 人類就會滅亡"
14.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天與地》
15. 每個人都是平等, 我們應互相包容和尊重
16. 不論學歷、病歷, 我們都有能力, 發揮自己所長, 幫助弱勢、有需要協助的人


referen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0aWUe8JQAw

Good People, Bad People, No Other Difference╱文﹕蔡子強

【明報專訊】過去一星期,我看了一齣讓自己感動的電影,那是《阿漢正傳》(My Name is Khan)。這齣片被形容為印度版的《阿甘正傳》,但其實片中的寓意卻比《阿甘正傳》更為深遠。

做好事抑或做壞事,其他都無關宏旨

主 角阿漢是一個患有自閉症,但心地善良、天資聰敏的印度人,雖然不諳人情世故,但卻待人真誠。母親死後,他到美國投靠早已移民的弟弟,因緣際會,與一位美麗 的單親媽媽結婚,另組新家庭。本來三口子生活美滿,但人生無常,發生了911事件。阿漢是一名回教徒,他的宗教背景,從此讓他以及家人飽受歧視及欺凌,為 別人犯上的惡行而背負上十字架,夫婦更因此出現芥蒂和嫌隙,最後家裏更發生了慘劇。

她太太在傷痛欲絕、心力交瘁之餘,再無法負擔這個十字 架,因而叫他離開。但天真爛漫的阿漢便問太太說,那麼幾時可以回來?太太賭氣的說,除非他能見到總統,在他面前說一句﹕「My name is Khan. I am not a terrorist.」就是這樣,阿漢便展開了歷盡艱辛之旅。

片中有兩幕,在今天這樣分化的社會,尤其發人深省﹕

阿 漢年少時無知,試過貪得意加入了「唱衰團」,整天把「唱衰」印度教徒的順口溜掛在口邊。有一天,當他又在家中「貪口爽」時,被母親聽到,便立時嚴肅的把他 拉到一旁。母親在他面前畫了兩個火柴人公仔,一個拿着棍子,一個拿糖,再問阿漢,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他毫不猶豫的說,拿着棍子的是壞人,拿着糖的是 好人。母親再問他,那麼,哪個是回教徒,哪個是印度教徒?阿漢茫無頭緒,說分辨不出來。母親說關鍵就是如此,做好事的就是好人,做壞事的就是壞人,是否回 教徒或是印度教徒,無關宏旨。

母親﹕Remember one thing, son.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Good people who do good deeds. And bad people who do bad. That's the only difference in human beings. There's no other difference. Understood? What did you understand? Tell me. Tell me.

阿漢﹕Good people. Bad people. No other difference.

不錯,人與人之間,只有一處分別是重要的,那就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其他宗教、膚色、語言等分別,都無關宏旨。

天堂大門的唯一門檻

片 中也有另一幕﹕阿漢為了要見到總統一面,來到一個為非洲飢餓兒童籌款的餐會。原本receptionist看見他的一副寒酸相,便說餐券要500美元,希 望藉此讓他知難而退。但當他掏出辛苦掙來的500美元時,receptionist再說這是一個基督徒的聚會,不歡迎其他教徒。阿漢沒有強人所難的硬要闖 進,他只是把500美元謙卑的放下,並說﹕「Please keep it, for those who are not Christian in Africa.」

是否很non-sense?我想神的眼中,只會看到一個分別,那就是,有人選擇濟人之急,有人卻選擇袖手旁觀,這也是天堂大門的唯一門檻,其他族群分別,都無關宏旨。

香港局勢讓人憂心忡忡

我曾經認為香港是世上對不同族群最為包容的一個地方,但近日事態的發展,卻不容我不憂心忡忡。

因 為雙非嬰兒和自由行政策所造成,對香港社會容納能力所造成的衝擊,因着D&G禁拍風波、港鐵進食罵戰、北大教授孔慶東罵港人是狗等風波,而火上加 油,引來一次大爆發。據報道,上個禮拜,有本地人組成「唱蝗團」,在廣東道名店和旺角行人專用區「快閃演出」,一邊唱歌,一邊高叫口號,沿途「唱衰」內地 孕婦搶牀位、搶奶粉,以及旅客隨地大小二便等行為,惹來內地遊客不滿。

至於網絡上的罵戰,更是無日無之。據報道,有網民甚至不單止把內地孕婦描繪成蝗蟲,還設計出大肚蝗蟲圖案,極盡醜化的能事,甚至聲稱要以此製作海報,並貼在遊客區,向內地旅客抗議。結果,這些消息和圖案又在內地討論區及微博瘋傳,造成兩地的進一步撕裂。

我想大家都有責任叫停這些行為。

不要讓不相干的人背上十字架

孔 慶東是孔慶東,其他祖國同胞是其他祖國同胞,更何况香港也一樣有出言不遜的人。或許有內地遊客會在地鐵車廂內進食、不守秩序,但類似的港人也不少,最近自 己才在地鐵月台親身碰上,被人用嬰兒車從背後撞上,而對方竟然還惡人先告狀說自己不需要道歉,而其口音顯示他是一個如假包換的香港人。我們千萬不要上綱上 線,一竹篙打一船人。

如果一個行為要不得,那麼任何族群的人做這個行為,也同樣要不得。我們要批評的是這個行為本身,而不是扯上當事人以外其他並不關連的人。一個祖國同胞做這樣不對的事,不會比起一個香港人做,要來得可惡。

不要只為宗教、膚色、語言,以及族群,而讓無辜的人,為了別人所犯的惡行,而背上十字架。

這是《阿漢正傳》一片的主旨,也是歷史上無數悲劇的一大教訓。

Good thing. Bad thing. There is no other difference important.

我們所畫所寫,就如一面鏡子

我們當然可以在政策層面,討論雙非孕婦的問題,以及香港醫療系統和資源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討論自由行的問題,以及在基建及社會配套上能否承受得來,有必要,我們還可以提出把有關政策放緩,甚至堵塞政策上的漏洞,但把別人醜化,例如以蝗蟲的模樣醜化,卻是萬萬要不得的行為。

其實,我們畫的東西、寫的東西,就如一面鏡子,在那裏,我們看到自己。

我相信「將心比己」。香港人最愛出外旅行,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到海外旅行時,也被當地人當面「唱衰」,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那些移民到加拿大、澳洲等地的家人、親戚、朋友,也被當地人醜化為蝗蟲,那麼,請大家自己也不要這樣做。

A way that heals, not a way that wounds

我想起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他的一篇動人演說。

去年1月初,美國發生了嚴重槍擊案,民主黨國會議員吉福茲(Gabrielle Giffords)在一個政治集會上被開槍擊中頭部重傷,案中更有6人中槍身亡,這宗慘劇轟動全美,事後也惹來各種上綱上線、互相指摘的言論。

就在此時,奧巴馬發表了一篇演說,指出在那一刻最重要的,是停下來,想一想,確定這些爭論到底是在治癒傷口,還是在把它進一步撕裂﹕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pause for a moment and make sure that w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in a way that heals, not a way that wounds.」

奧巴馬指出,只有一個更加文明及誠實的公共討論,才能讓國家面對挑戰。

「Only a more civil and honest public discourse can help us face up to our challenges as a nation.」

或許,有時我們真的會被一個人的言論,或者某些人的行為,而弄得怒火中燒,但我誠懇的希望大家,能夠停一停,想一想,究竟自己正在做的,是在治癒傷口,還是在撕裂傷口?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個文明的,還是一個橫蠻的公共討論?

在很多人怒火攻心的這一刻,我誠意推介他們去看看《阿漢正傳》這齣電影。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February 3, 2012

  • 人生以及事物的虛幻,無人能夠看得透,參得透。
    人生以及地球裡的種種事物,真的是實實在在的嗎??



一顆樹,牠無法控制牠在哪裡出生以及死亡,是什麼品種??待遇是什麼??
難道人類又真的能可以嗎??

一顆樹,牠無法控制牠在哪裡出生以及死亡,是什麼品種??待遇是什麼??
難道人類又真的能可以嗎??